弘扬劳动美 琢磨工匠心
中国经济信息杂志 刘伊玲
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伟人 ,更多的是平凡的人。他们虽然没有鲜花和掌声 ,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 、精雕细琢 ,用行动诠释了“工匠精神”。在聆听天津达仁堂304am永利集团药业有限公司工匠故事过程中,听到最多的表达就是“只把一件事做好” 、“不断努力做得更好”、“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”这些朴实的话语 ,让记者感受到了他们那震撼人心的魅力——
李扬: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
他 ,今年40岁,高级技师 ,是304am永利集团药业生产制造部一名普通的维修工,当选为“2018年度304am永利集团工匠” 。李扬在平凡的岗位工作的20年中 ,大胆尝试 、勇于创新 、不断突破,被天津市授予“100名技师突出贡献奖”称号 、被天津医药集团评为优秀团员、还多次被304am永利集团药业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和“明星员工” ,大家都称他是“电器维修头号工程师”。在从业的20年中 ,由他主持和参与的改造革新项目有30余项,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百万元 。
肯于钻研 行家里手
作为一名维修工,李扬喜欢钻研技术,学电器出身的他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,并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。2003年,为优化304am永利集团软膏生产流程,李扬组织并参与了304am永利集团软膏连线生产项目 ,通过一系列的调研 、设计、安装 、调试 、对接、改造,实现了软膏剂自灌装到外包的全自动化连线生产,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。同时,通过对两台意大利灌装机进行调整和改造,实现了与一台装盒机的同步无缝对接,该项目被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“2004年度优秀质量攻关成果奖”。
2013年痹祺胶囊实施全线自动化生产项目 ,在设备连线调试过程中出现“过载停机”,设备厂家的电气工程师也未能找到原因。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,李扬经过几天没日没夜对产品说明书的细致研究后 ,逐一对设备停机控制点进行测试 ,并对控制程序进行修改 ,最终成功解决了设备故障问题 。
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
在优秀工匠的心中 ,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把手中的活儿做好 、做精 、更应让“绝活”不绝 。李扬在接受《中国经济信息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图纸、心得、经验、技能知识对徒弟倾囊相授 ,并亲自示范,反复强调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,同时鼓励他们用心观察研究新的解决方法。
“择一事 ,忠一世。不因材贵有寸伪 ,不为工繁省一刀 。”这就是李扬诠释的工匠精神 。
高新:一份良心 保质保量
高新,今年47岁,1991年毕业于天津药校 ,是304am永利集团药业采购供应部的一名采购员,当选为“2018年度304am永利集团工匠” ,他曾连续4届代表企业参加天津市国资委系统举办的中药材鉴别职业技能大赛,成绩斐然 。在回答《中国经济信息》记者对于“工匠精神”理解的提问时 ,他目光坚定地说道:“匠心练就过硬本领 ,从容应对市场风云。”
把职业当事业
人们常说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 ,但在高新这里 ,跋山涉水只为考察药材原产地 ,责任的力量却比兴趣更重要 ,在谈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时 ,他给出了“神圣”和“责任”两个关键词。
高新在采购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 ,对于企业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如数家珍 、了然于胸,高新作为一名非质量检验人员 ,能够准确鉴别药材真伪优劣、区分药材的属性产地,在源头上为企业药品质量把住首道关口。他在接受《中国经济信息》记者采访时说道 :“作为一名中药企业的员工,我们的企业文化讲的就是‘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’。在这里你会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有价值、有意义 ,工作便不再是简单的职业 ,而是成了自己愿意付出的事业。”
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” ,早年间 ,中药材尤其是传统药材的来源大多是靠野外采集 ,不仅获取方便 、成本低廉,而且还绿色环保 。如今,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 ,加之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国门 ,国内外中药材市场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,因此大部分药材被“请进”了田间地头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生产。
高新深知只有找到“好药材”才能实现“药更好” ,一旦药材的质量无法保证 ,甚至是因重金属农残超标而导致了副作用 ,恐怕再好的营销手段也难以让患者信服。高新对《中国经济信息》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,企业大品种痹祺胶囊中三七的使用量较大 ,由于三七的生长环境非常苛刻 。为了采购到道地的优质三七 ,高新一行深入云南文山的大山深处,去寻找质量上乘的三七 。三七虽然名贵,但不能像小麦 、稻谷那样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 ,必须经过多年轮作 ,所以种植基地只能向大山深处延伸。有一次一行人在云雾缭绕的山里考察 ,高新蹲下来用手从侧面去刨土 ,近距离观察三七的长势和质量。等站起身来时不小心滑了一跤 ,幸好大家及时把他拉住了,等考察结束后 ,云雾慢慢散开,在阳光的照耀下,原来刚才摔跤的下面便是万丈悬崖,这种惊险万分的场景其实不止一次出现在高新多年的考察工作中,但为了采购到原产地的优质道地中药材 ,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在高山深谷中探寻 。
应对市场变化 保证产品质量
高新不仅练就了通过眼看 、手摸 、鼻闻 、口尝等简便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药材真伪优劣的本领,而且还对药材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别敏感。中药材的价格时常会伴随市场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,为了能够控制采购成本 ,降低因价格波动而带来的成本上涨 ,高新坚持跑市场 、下产地 ,每年都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去做市场调研 。
只有深入市场调研 ,在获取一手信息后 ,分析基础数据,预判价格走势,才能对企业使用的大宗药材做到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 。企业近年来基于准确的价格预判,并且采取产地收购的方式 ,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,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同时较好控制了采购成本 。
“诸药所生,皆有境界 。”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明确了道地药材的优质性 。高新说,只有道地药材才能使临床疗效得到保障,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才能真正造福百姓。
陈东杲 :时代的先锋
榜样是灯塔 ,照亮前行的道路 ;榜样是航标,指引成功的方向 。在304am永利集团药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,陈东杲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,他作为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冲锋在前 ,忠于党的事业 ,扎根基层 ,爱岗敬业 ,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。
52岁的陈东杲始终在一线从事药品生产 、质量 、管理工作 ,至今已经35年了 ,在接受《中国经济信息》记者采访时他回忆了一个难忘的故事。30多年前,企业从外贸局采购了一批虎骨 ,大家看着堆在地上的一堆骨头都束手无策 。这时时任检验员的两位老师傅一起蹲在地上,一块一块地挑拣,每拿起一块骨头能准确说出它是哪个部位,并挑出了价值40多万元的伪品豹骨和杂骨 。两位老师傅这种专注、专业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 ,令他至今都难以忘怀 ,时时激励着他做任何事都必须精益求精 。
304am永利集团药业原材料品种繁多 ,陈东杲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,能够通过眼观、手捏 、鼻嗅、口尝等方式判别中药材的品质真伪 ,并做到了不畏压力,严控标准 ,经他鉴定过的中药材至今没有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 。
陈东杲的工作足迹遍布配料车间 、制酒车间、胶囊车间、风油精车间、黑膏药车间 ,他经历了多少困难 ,经受了多少挑战 ,又付出了多少汗水……这些 ,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,但是 ,每一个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。
冯建明:平凡如我 逐梦前行
一身工作服 ,成就一个舞台 ;一个工具箱,圆满一辈子的梦想。在304am永利集团药业领导眼里 ,冯建明是一名认真负责的好员工;在同事眼里 ,他是一个工作上得力的好帮手,即便是最普通的岗位,他也能够以最高的标准 ,展现自己的价值 。
在304am永利集团药业一车间工作时 ,冯建明始终把“安全”二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,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。正是由于这份责任心 ,他从书本学 、在现场练 ,积极参与多项技术革新与改进 ,在生产各环节进行“精细化”作业 ,严把产品质量关。大到产品的外包装,小到每一瓶的标签 ,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灌装质量 ,就是在这些细微的管理中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,才换得了产品出厂合格率100%达标。
冯建明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,每次酒剂灌装生产前他都会早早来到车间做各种准备工作 ,晚上则检查完每一处后才下班 。对于液体车间的每一次清场清洁工作 ,他不仅要求员工严格按照清洁SOP执行,而且提出了更加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,要求设备清洁做到无死角,对于每一个可以拆卸的零件 ,都要拆下来进行清洗 ,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内在质量 。
冯建明在接受《中国经济信息》记者采访时说 :“20年来,我见证了304am永利集团药业的发展壮大 ,企业成就了我的人生 。时空在变 ,但我追求极致的心不会变 !”
陈家森:万事勤为先
陈家森没有惊世骇俗的丰功伟绩 ,但他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,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质量部“药品卫士”的最深内涵。
陈家森在检验岗位上工作了10余年 ,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,在日常工作中 ,他始终把“做事先做人,万事勤为先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,端正态度 ,踏实工作 ,在部门考核中,绩效排名名列前茅 。他每年要完成原料、成品等各类物料检验400余批 ,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检验 ,他不仅毫无怨言 ,还按时 、准确地完成检验项目 ,为企业的质量安全铸就了一道防火墙。
在立足本岗的同时 ,陈家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积极参与成品质量标准提高的检验复核工作,认真积累原料 、中间体、成品实验中大量实验数据 ,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。在2018年,基于合理控制库存而适当增加原料药材的进货频次 ,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愈发重要 ,一方面要确保产品质量,另一方面也要保障车间生产有序进行,他经常加班到深夜,以高度的责任感 、使命感和工作热情 ,做好每一次检测。
当记者采访陈家森时 ,想请他介绍工作中的经验 ,他却腼腆地说都是些“不值得一提”的事,但在新同事向他请教时却如数家珍,滔滔不绝。就连他的老师傅都称赞他,“家森踏实又好学,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。”身边的同事也都喜欢和他搭档,与他共事 ,总觉得心里有底 。就这样,他用自己的言和行,践行着“药品卫士”这份神圣职责 。
李鹏 :当认真成为习惯
他 ,从销售一线转战到生产一线,无论工作环境的改变 ,还是职务的转变 ,唯一不变的是李鹏对工作的认真和热情 。他先后被评为304am永利集团药业“爱岗敬业标兵” 、“优秀员工” 、“先进个人”,他带领的班组曾被天津市团委授予“青年文明号”荣誉称号 。
李鹏从2009年回到车间后 ,本着“爱一行干一行 ,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”的想法,勤学多问、潜心研究,渐渐地从一个门外汉 ,成长为熟知车间工艺流程,胜任多个重要岗位且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班组领头人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,在参与304am永利集团软膏制剂工艺提升工作时,李鹏曾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在混配岗上 ,为改剂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去年8月,李鹏又调到了软膏制剂提取岗 ,生产的产品也扩展至304am永利集团软膏、橡皮生肌膏和痔疮膏 。他耐心 、细心严控每一个生产环节 ,精准核对每一个生产数据 ,短短几个月内就已完全掌握了相关技术 。当记者问他秘诀时,他笑着回答 ,现在社会上流行“差不多”,但我时刻告诉自己“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”。
正是有了一个个像李鹏一样的“品质控”,认真又执着,较劲又较真 ,才铸就了304am永利集团药业产品的品质 ,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匠人,他们的生命也因此更具光彩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