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祖觅宗 追溯中国药酒文化源头
药酒管理制度 多出自西周
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
转载自《城市快报》2012年5月7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 :李宁
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展示药酒传统制作工艺流程的九尊塑像
看过神话《封神榜》的人可能不会陌生 ,商纣王无道,有“酒池肉林”供其享乐 。这并不是凭空杜撰 ,据《史记·殷本纪》中的记载,商纣王荒淫无度:“大聚乐戏于沙丘,以酒为池,悬肉为林 ,使男女裸相逐其间 ,为长夜之饮 。”这说明早在殷商时期 ,饮酒之风就已经盛行 。在当时,仅仅是和饮酒相关的容器 ,就有尊 、卣 、爵、觚、觯、角等 。
因穷奢极欲,商纣王的下场是,西岐军逼近,他被迫鹿台自焚。之所以交代这段历史,并不只是单纯地劝人饮酒有度,更重要的是,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 ,把酿酒和用酒纳入了严格的管理体制中 ,并将酒列入医疗保健体系中。
【周公禁酒 后世效仿】
和传说中的姜子牙一样 ,周公也是西周贤人 ,是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臣 。周武王灭商后 ,周公下令禁酒 ,并促使西周王朝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禁酒令 ,其中规定 :“群饮 ,汝勿佚,尽执拘以归于周,予其杀。”意思是说除祭祀外 ,平时不得常饮酒,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则更加严苛 ,要抓起来杀掉 。
西周的禁酒令效果明显 ,西周出土文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即是证明。这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,西汉曾有“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 ,罚金四两”的法令,曾高歌“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”的曹操竟也曾向汉献帝上表“禁酒”,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在开国初颁布禁酒令。
古代禁酒的理由 ,表面看是认为酒是亡国根本,其实质,则是因为酒多由粮食酿造 ,大量酿酒会消耗过多粮食。
【酿酒受限 药酒仍盛】
西周因推行禁酒令,酿酒总量减少,但是酿造技术却越发成熟 。《周礼》提出了酿酒的要诀 ,即 :秫稻必齐(原料要精选) ;曲蘖必时(发酵要限时);湛炽必洁(淘洗蒸者要洁净) ;水泉必香(水质要甘醇) ;陶器必良(用以发酵的窖地、瓷缸要精良);火齐必得(酿酒时蒸烤的火候要得当) ,技艺已臻完善 。
禁酒的同时,医疗用的酒并未受到抑制,《周礼》中甚至有了“医酒”的说法。周朝时,酒的种类有所增加 ,仅《诗经》中提到的就有九种:酒、醴、鬯 、黄流、旨酒、春酒 、清酒、酎等,其中醴 、鬯 、黄流等均为药酒,而据《诗经》所载 ,饮用春酒的目的,也是为了长寿。
而根据《楚辞》记载,南方至少还有另一种药酒——桂酒 。所谓桂酒 ,即“切桂枝置酒中”,和主要用于祭祀的鬯不同,桂酒在后世还被用于广迎宾客的场合。除《楚辞》中的“奠桂酒兮椒浆”之外 ,《汉书·礼乐志》中还有“牲茧栗,粢盛香 ,尊桂酒 ,宾八乡”的说法,即是例证。
【“酒正”始设 酒政流传】
除禁酒令外 ,西周影响后世的另一项政策 ,则是设立了专门管理酿酒的官员“酒正” 。自此后,晋有酒丞、齐有酒吏、梁有酒库丞 、隋有良酝署令与良酝署丞 、唐有酒坊使 ,都是管理酿酒的官员 。
周代的酒正,其属员有中士四人 、下士八人及府 、史、胥 、徒等 ,此外还有造酒的女奴三百人 、管理女奴的女酒三十人 。
酒正属员颇多 ,管辖范围也很广泛,不仅掌握着酒的配方 、材料供给、祭祀用酒,负责记录每日用酒的数量 ,同时 ,“辨四饮之物 ,一曰清,二曰医 ,三曰浆 ,四曰酏” ,这表明药酒的使用也在酒正的管辖范围中。
此时 ,酿酒已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,后世虽不像西周管理得如此严苛 ,但宫廷酿酒却成为了传统,到明朝,甚至建有御酒坊 ,专门酿造名酒。
【食医亦兴 掌管“六饮”】
无论是禁酒令,还是“酒正”的设立,都表明西周时期 ,酒已经被纳入了规范的管理体系中。而药酒 ,除了归属于这一体系外 ,还被纳入了医疗保健体系中。
西周时,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也渐趋完善 。据《周礼》记载:“食医中士二人,疾医中士八人 ,疡医下士八人,兽医下士四人 。”其中“食医”类似于当代的营养师,负责调配王室饮食的寒温、滋味、营养等 ,“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饮 、六膳 、百羞 、百酱 、八珍之齐” 。
食医掌管的“六饮” ,即水 、浆、醴、凉 、医 、酏 。其中 ,“浆”是一种带有轻微酸味的酒类饮料 ,“醴”是甜酒 ,“医”为煮粥后加入酒而酿成的饮料 ,“酏”是用黍米酿成的酒。由此可以看出 ,西周时 ,酒已经被纳入医疗体系中进行管理。
和“酒正”的设立一样,“食医”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。之后的医事分科越来越细致 ,到元代时分为十三科,虽然没有“食医”这一说法 ,却有“饮膳太医”这一职务 ,著名营养学家 、《饮膳正要》的作者忽思慧曾担任这一职务。那时 ,酒和药酒,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 。